扫描二维码进入期刊微店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前沿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算法等技术正推动人类文明向数智文明形态演进,深刻变革生产关系,成为未来新型文明形态的新传播主体、场景和范式。智能技术标准、规制潜移默化展现中国观,形塑世界观。因此,增强未来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抓住智能技术发展契机,以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引领数智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传播;应加强技术领域规制建设,强化中国价值观在国际社会中的持续呈现,并在发展前沿技术的同时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并向全世界人类传递;应回归对受众的文化关怀,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表现的同时,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应把国际传播放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整体环境中进行综合化结构化分析,从宏观视野出发客观真实地衡量国际传播效能水平,从而完善国际传播效能体系的构建。
以学术外译助力中国学术观点“走出去”
学术外译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助力和必要环节,承担着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囿于中外思想文化差异、学术外译平台和出版渠道有限、学术外译人才短缺等因素,学术外译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本刊就中国学术外译的使命、国际受众对中国学术的关切与需求、学术外译工作的有效方式、学术外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对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进行深入访谈,以期为中国学术外译的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和有益参考,助力提升中国学术传播力影响力。文章认为,学术外译要坚持受众思维,加强学者、译者、平台协同协作,加快培养新时代中国学术外译高层次人才,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助力中华文化、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等创造有利环境。
科学理性、后真相与人类交流的未来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西方话语霸权展演及其根源剖析
西方国家在对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报道中采取了双重标准。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设置国际议程、打压他国的手段,但是对于此次事件中的日本,西方国家忽略了针对放射性元素长期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的事实,指出日本的排放有“安全性保障”。对于国际舆论质疑的排放缺乏第三方验证和监督,以及针对是否有除排海以外的其他方案的讨论,西方主流媒体仅有少量提示,大多显示出冷漠和事不关已的态度。当前的国际舆论中,西方媒体与日本政府、媒体的话语高度一致,实际上是形成了科学理性的话语霸权。首先,它用短期的、由日本单方面提供的数据置换和混淆长期的、未来的风险可能;其次,它有选择地将日本政府邀请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作为唯一的科学标准依据,有意模糊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只是根据日本的授权提供了排海方案的评估,而非全部核污染水处理方案的评估;最后,它还有意识地制造错误印象,让人们忽略核污水排海对全球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诸多全球海洋治理的国际组织的发声与反对。它是一种被操控的、有选择的“科学”行为。这一事件的发展,以及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对日本政府立场的完全倾斜,都让国际舆论成为了国际政治中霸权主义的力量展演。
国际传播中的元话语:理论脉络与建构逻辑
国际传播是话语的竞争。就话语的某种“语法”分类而言,可分为“基本话语”和“元话语”。
元话语是“有关基本命题信息的内容以外的话语”,指“引导读者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的信息的一套机制”,在话语建构方面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掌握各种话语及其建构技巧,可提高国际传播的效能。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元话语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展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价值。建构和创新中国的国际传播元话语,需要遵循历史、现实逻辑,即文明逻辑、大国逻辑、制度逻辑和人类发展逻辑;需要统摄文明、民族与意识形态的内部要素,节奏、规范与国际秩序的外在环节,以及技术、冲突与群体情绪的宏观视野。找准核心立场与根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兼顾文明与价值多样性、立足中国化与全球化,是打造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关键。
《柴米油盐之上》的“出海”新探索及其启示意义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既不能落入西方的话语窠臼,也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应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外合作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采用“第三者”叙事,汇聚多方力量讲述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通过拓展外宣渠道,创新话语体系,有效助力减贫故事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安全化”到“去风险”:国际政治中的风险话语研究
基于特定社会建构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风险话语为各国开展国家安全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成为少数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2023年4月以来,“去风险,而非脱钩”新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西方对华风险话语不仅在表述上完成了从“中国威胁论”“中美脱钩”到“去风险”的更新迭代,更实现了从“安全化”到“去风险化”的话语内核转向。它看似放弃了“以中国为威胁”的进攻姿态和“脱钩”的逆全球化立场,实则意在扩大遏制空间、占据道德高地,实现“以中国为风险”的精确“脱钩”。借助强调“风险”而非诉诸“安全”的话语重心变化,美西方也意图进一步转移盟友间和国家内部矛盾,掩盖自身国家安全能力衰退的事实,这最终可能带来“去风险化”风险话语的全球散逸。
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到国际传播实践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文明驱动作用。因此,需要在把握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增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现实指向,并以间性、具身、多元、人文为实践原则,促进其落地生根。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赋能国际传播:历史脉络与未来向度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性支撑。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正在探索构建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当下,需要进一步理清各个学科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历史逻辑、理论视角和经验边界,进一步挖掘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原创力、行动力和连接力,进一步发挥各类智库在知识生产和思想引领方面的潜能,努力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航空航天摄影在对外传播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逐步进入世界第一梯队。通过新兴的传播模式,以影像为载体,对外积极传播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成果,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专业摄影记者在这个大国重器不断涌现的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要在过往实践基础上,做到拍摄规程致细,响应受众美学呈现诉求;编辑发稿求精,组队开拓多元传播渠道;跟进热点,互动交流,巩固传播效果,探索对外传播中我国航空航天摄影改进之法,为我国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进而为提升国家形象作出贡献。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在全球数字科技变革和传播格局演化的新态势下,科技推动和形成数字文化产业,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文化产业,文化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基于数字平台的影视产业日益表现出赋能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充分潜力,这些都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面对新的传播形势,传播者应挖掘中国优秀文化,并转化为可对外传播的数字资源;增强自身专业技能以面对技术对就业的冲击;此外,技术丰富了数字文化传播内容,但应警惕内容创作趋于模式化。在未来的数字文化产业国际传播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原创优质文化IP数字化开发能力,把握国际传播受众新特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全球视野中的地方传播实践
文明与文化成为了中国对外战略制定和国际传播的关注焦点,交流与互鉴则是我们一以贯之
的原则。在全球视野下,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议题,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落实到实践中则体现在具体的物质、精神或文化资源上。这些资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与每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国际传播的地方化实践因此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突破口。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依托器物、文化或媒体资源,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值得关注和研究。应将文明互鉴作为跨学科跨领域概念来建构,形成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一元论与线性文明观的文明交流与国际传播范式与方法论,以中华文化精髓为本,从本土的问题、视野和经验出发,进行文明交流与国际传播的概念建构、机制探索、理念创新与规范反思。
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创新:柔性叙事与软性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对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舆论形势下,讲述中国故事要坚持“一国一策”“一群一策”,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敢讲”“能讲”“会讲”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对外传播叙事话语。与此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要强化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创新。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柔性叙事和软性传播具有积极价值,值得进行探索和尝试,充分运用国际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中的共情:理论、策略与方法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复杂国际关系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隔阂,共情传播成为一种破局进路。共情源于对他人情感状况的认知和理解,并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动模仿机制或自上而下的观点采择机制产生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唤醒受众共情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运用多模态传播手段,聚焦个体命运,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反映时代特色,注重细节描述等方式方法,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架起不同文化间互相尊重、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同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在技术所带来的更多元的传播主体和更微观的传播场景变革下,人工智能也将与国际传播中的共情传播进一步融合,并呈现出“情感-认知-行为”传播层次。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边界拓展与自主性创新
国际传播是一个充满多元学术传统的知识场域。近年来,随着国际传播成为战略议题,各方力量百舸争流般探索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理念和新路径。自二战结束以来,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就受到美国主导的西方范式的影响,从概念到理论,从话语到实践,都难以摆脱冷战社会科学所遗留的中心与边缘、先进与落后、传播与同化等逻辑框架。与此同时,在一个控制与抵抗的权力关系中,发展中国家所期待的“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愿景也展现出国际传播理应具备的异质性、包容性和正义性。在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本土实践,尊重历史逻辑,抱持全球视野,充分处理好政策议程、实践议程与学术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吸收好多个学科的理论贡献,在借力时势不断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着力塑造新时代的学术主体性。
美国运用舆论战配合国家经济战略行动策略解析
1983—1990年间美国运用舆论战配合对日本的经济战略行动,致使日本在高压之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利于本国产业的贸易协定,从创造“战后经济奇迹”走向经济发展长期低迷。这一舆论战的策略主要包括:引导国际舆论抬升与日本国内产业经济困境不相符的乐观情绪;制造国家安全相关话题挤压对手舆论空间;放大对手国内治理社会问题以增加谈判筹码。在美国仍有部分政客抱持“冷战旧思维”的情况下,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也面临着与昔日日本相似、由美方主导的经济打压及舆论战危机。虽然危机发生的具体语境有所不同,但昔日美日摩擦为中国当下调整战略应对美国施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主要包括:审慎面对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市场过分乐观的讨论;消解美国在国家安全议题的合法性;重新定义国际热点话语内涵。
全球话语权竞争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新思维
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西强我弱的全球传播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美西方国家仍占有明显的话语权优势。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亟须把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回归战略性、故事性叙事逻辑,引导全球传播规范与秩序重构,在深层维度上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要系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话语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注重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和国际化表达,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国话语体系赋能,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注重从网文、游戏、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跨文化传播中的通用人工智能:变革、机遇与挑战
ChatGPT的出现预示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已现。这种具备脑力劳动替代意义的通用人工智
能将引发全社会的效率革命和思维革命。在文化领域,通用人工智能将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革新文化创作和传播方式,帮助人们无障碍理解不同文化的作品,促进文化融合,并有助于实现虚拟“地球村”或全人类的元宇宙。与此同时,通用人工智能也带给文化领域大量的挑战,如弱势文化边缘化、人才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和话语权争夺等,还可能出现大量的道德与法律、偏见与歧视、事实扭曲和混乱等问题。要平衡创新发展和风险治理关系,建立健全配套体系,为通用人工智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于错误认知的美国进攻性舆论战:心理机制与基本特征
从国际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审视美国舆论战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揭示隐藏在激烈对抗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真实地呈现美国政府的舆论战心态。《2022年美国竞争法》显示出美国遏华进攻性舆论战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错将中国的国际传播政策理解为进攻型策略,激化中美对抗;二是政治目标单一,进攻性强,缺乏伦理道德;三是盲目乐观,缺乏审慎性。首先应从对外媒体和中美战略对话等渠道来纠正对方的错误认知;其次构建防御性舆论战策略,为未来的议题制定传播战略;再次,借助大数据科学规划公共外交;最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小事件舆论反击策略。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国际传播领域新趋势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与应用,在工具效能提升、传播效果争夺、传媒生态构建等方面形塑了智媒时代从人机传播发端的国际传播新样貌。火爆全球的ChatGPT引领了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全球新闻传播生态将迎来震荡性的变革。就训练机制、应用场景、信息生产三个维度而言,ChatGPT等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技术驱动掌握国际话语权力。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这一人类共同关切为中国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带来了机遇。新挑战下,国际传播应坚守“持续危机”语境下的底线思维,回归价值理念下的智能思维,依从发展逻辑下的共生思维,以系统协同化的思路实现战略升维和效能提升。
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
因素增多的时期。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让世界读懂。近年来,《经济日报》将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统筹内宣外宣,着力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提高经济报道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努力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面向未来,要坚持凝心聚魂,打造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高地;拓展平台阵地,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聚焦伟大成就,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创新方法途径,增强对外传播实际效能,实现中国声音的有效传达。
变局中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其数字化路径分析
大变局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受意识形态环境与媒介技术演进双重影响,环境的不稳定
性大大增加。总结分析国际传播现状,拨开变局的迷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适应以下三种新形势:更加动荡的国际局势、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叙事以及对外传播议题显著的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路径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基于各项新技术的,集舆情监测、创作支持、用户互动、效果反馈为一体的国际传播技术集成支持系统与数字化规范体系;第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联动与场景融合;第三,适应用户的心理需求与观看习惯,促进国际传播文化内容生产全流程数字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系与国际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既是对外传播中国理论的立足点,也是兼顾时代和发展意义的重大议题,对于彰显中国的道路自信、有力破除对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目迷信、启发其他国家走自己的路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征程上,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出发,明确国际传播的当代困境以及叙事体系的核心要素,集中软硬件和海外投资等有效媒体资源服务于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进一步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叙事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彰显其系统性、原创性、先进性、引领性;要自信自强,对外充分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要激浊扬清、据理力争,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论、贡献论、成功论,有效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中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
科幻题材的艺术作品因其想象力、超越性,特别是跨越区域国别的“全人类性”,向来是塑造人类共通价值观、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未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在品质上的突破,需要依靠具有灵韵的艺术创作内容和富含东方美学的故事叙事方式。首先,在视觉呈现上,需要更多优秀的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加入其中,实现科技炫彩与艺术沉静的相融相生;其次,在故事叙事上,中国科幻影视作品应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这种东方美学不仅体现在画面质感和视觉呈现所带来的中国式审美,而且也反映在整体的故事叙事之中,包含一种不可言说的中国式浪漫。
国际传播视野下的ChatGPT:应用场景、风险隐忧与走向省思
近期,ChatGPT的走热备受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因其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内容生成能力、人格化社交能力,被业界视为具有改变世界的潜能。其适用场景广泛,可广泛服务于信息检索、社交互动、内容创作等多元使用动机。此外具备鲜明的对话式、社交式特征,具有与用户构建情感化社交关系的潜力,或可极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面向未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将进一步深度介入人类传播行为的各种形态。在为国际传播赋能的同时,聊天机器人也正在造成多层次的风险隐忧。首先,与“超级百科全书”特性伴随而来的,便是对ChatGPT内容真实性的迷思,有人甚至质疑ChatGPT将成为虚假信息的“巨型温床”;ChatGPT也可能因其对用户的顺从特征而成为“理想对话者”,未来人机传播是否会取代人际传播成为值得讨论的话题;此外,从媒介霸权到人工智能霸权,如何规避技术所有国的意识形态霸权,避免因人工智能霸权加剧全球不公值得关注。应理性洞察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传播可能产生的构造性影响,不断加深对国际传播目标、主体、模式、体系等维度的省思,以此推进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模式革新与能力升维。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思维与路径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更加民主、多样的全球传播新生态建设,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传统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以人为媒,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以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共情传播为新路径,从强化视觉语言、转换选题等角度,纾解既往国际传播在实践中的困境,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交往·共情·自主:2022年国际传播研究创新梳理
2022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取用、研究维度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系统性和本土化特征。重振全球交往理念,促进跨文化对话,既标志着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回归,亦是国际传播研究所取用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形象研究热度持续,人工智能、计算宣传等研究维度则拓新了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域。实践中的国际传播体现出鲜明的共情性特征,包括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和视觉化等在内的共情策略融入国际传播格局。依托文化产业“出海”的国际传播实践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应重视基于多渠道的平台化生存转型。未来研究可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进一步提炼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以期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现实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核心逻辑
伴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入落实和政策实践的落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球范围内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就是兼具现代性内核和文明性特征的主体性追寻,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以相对稳定的治理实践经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新时代对自我主体性的再追寻。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生产面临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或理论时,应努力打通中国与发展中各国就现代性所创造的多元地方性知识的交流藩篱,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和话语在全球南方落地。与此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应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魅力的塑造,秉持自信、平等、包容的心态。
在交流互鉴中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新时代十年来,聚焦聚力当代中国思想理念对外宣介,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创新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活动,立体展示中华文明魅力风采。未来,外文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更深层影响、更长远效果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多贡献。
2022年国际传播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回顾
2022年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可以从国际传播三大经典理论范式的视角分别总结。以传播技术视角来看,从对经典的技术主义理论做出新的解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与传播研究结合的新思路,我们在学科理论建设上有了发展,并提出了“元软实力”研究的基础模型和“智能鸿沟”等新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中,我们正处于国际权力关系重组的历史过程中,世界格局过渡期的动力特征得到关注和总结,并且针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传播冲突也有了新的阐释理论,总结出阴谋论谣言的说服框架;文化研究方面,我们的议程设置研究填补了文化领域的缺位,并将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从单一时间截面拓展至时序性视角。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新历史起点上,2023年我国对外传播要注意把握关键事件节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播;以战略传播视野升级体制机制,完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布局谋划Web3.0空间,提升“元软实力”,继续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驾护航。
舆论形成的背后:俄乌冲突中的社交媒体开源情报网络研究
社交媒体时代的俄乌冲突呈现物理世界热战和数字空间信息战并行的特征。以活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军事博主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军事爱好者、军事记者、自组织等身份的军事博主通过大数据挖掘、网络社区、情报众包等方式获取开源情报,成为舆论场的重要信源。这些博主一方面形成传播网络扩散信息,另外一方面成为海外机构媒体和社交媒体“大V”二次传播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开源情报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军事和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未来将在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事实核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