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010-68995922

当研院成功举办第二届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

发布日期:2025-08-31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当地时间8月28日,第二届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在美国旧金山大学举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兼当研院院长李雅芳、卡特中心副总裁芭芭拉・史密斯等出席活动并致辞。当研院品牌总监袁林主持专题研讨环节,当研院美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魏红霞担任专题研讨环节评议人。


当研院成功举办第二届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

于运全致答谢辞


于运全指出,旧金山是中美民间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中美交往的百年记忆。习近平主席曾以汉字“人”相互支撑的形状比喻中美两国人民关系:“中美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这也是中国外文局持续开展中美青年人文交流工作的初衷。期待与更多战略界、学术界人士共同关注青年成长,为未来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贡献合力。


当研院成功举办第二届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

芭芭拉・史密斯致欢迎辞(吴晓凌 摄)


芭芭拉・史密斯表示,合作是中美两国长远且必然的战略选择。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中美不仅肩负着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的独特责任,更应主动探索共同利益,深化双边协作。这不仅事关两国人民的根本福祉,也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当研院成功举办第二届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

李雅芳致闭幕辞(吴晓凌 摄)


李雅芳表示,中美人文交流犹如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无形桥梁,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研院愿携手中美青年学者,共同重塑信任、增进理解,创造对话之机,汇聚思想之光,破除因“信息茧房”筑起的成见之山,推动两国青年在全球议题上的研究合作,助力中美关系行稳致远。


当研院成功举办第二届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

专题研讨(吴晓凌 摄)


在“中美之间的社会交流与理解”专题研讨中,来自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清华大学、田纳西大学等机构的学者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人文交流与对话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教育合作与人才流动不仅持续为中美两国关系注入活力,更日益成为维系双边互动与理解的关键纽带。高等教育应超越传统“软实力”框架,以“知识外交”为核心,主动肩负起塑造更稳定、更具合作导向的中美关系的责任。尽管当前中美学术合作面临挑战,智库学者仍应主动肩负起 “责任之桥” 的使命,积极推动二轨对话与青年交流,以理性共识与联结力量筑牢中美人文互动的“无形之桥”。此外,数字文化、流行文化等国际青年群体青睐的、自然而真实的人文交流方式也愈发显示出较强的感染力,它们以真实体验和共同兴趣为纽带,可以触及更广泛的普通民众,形成持久而深刻的社会认知。


在“中美关系与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专题研讨中,来自美中教育基金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社科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提出,我们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以更加包容的全球视角审视国际关系,积极探索中国与西方世界和平共处的新路径。例如,国际禁毒治理与能源合作已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作为全球禁毒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中美应尊重彼此差异,合理分担责任,通过稳定且可持续的高层协作,携手应对全球合成阿片类物质危机。在能源领域,中美两国也应寻求扩大合作,凝聚共识,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格局。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围绕中美两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趋势进行讨论。他们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东南亚国家将面临长期而复杂的地缘关系平衡挑战,而欧盟正积极尝试在中美之间扮演“经贸协调人”的角色,试图为三方关系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美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既依赖于政府高层在政策层面的原则性引领,也离不开基层务实、个体化的密切互动。双方应共同适应全球化新变化,以“非零和”理念重构双边互动逻辑,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共同利益,传承两国友好合作的历史脉络,持续夯实人文交流这一“民心桥梁”,为未来世代构建稳定且有利于繁荣的双边关系,为构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注入持久动力、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活动由当研院与美国卡特中心联合举办。来自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美中教育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中美智库、高校的近50位专家及青年学者,共同围绕“在多极世界中寻求和平共处”研讨对话,为服务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大局夯实青年民意基础、筑牢人文交流支撑。


促进中美人文交流青年对话会是当研院与美国卡特中心自2024年起共同打造的中美新一代青年学者对话机制性平台,致力于为中美两国青年学者搭建跨越地域与认知壁垒的深度对话桥梁。

推荐阅读